「重大通报」在田野中发现历史研讨会:历史人类学的问题、路径与探索
知识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它分散到每个人身上,你想要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遗憾的是,我们只知道我们想要他,但我们无意卷起袖子来对付他。笼门开着,但大家还是聚集在笼子里,叽叽喳喳,嬉闹着,平静地度过监狱生活,放开海天一色的广阔天地,不飞翔,这是多么勇敢的事啊!
——顾颉刚《妙峰山乡特号介绍》
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于2003年在蔚县开办,15年来,每年夏天,年轻学者都会聚集在一起,学习文学、实地考察、深入研讨。现场与讨论引发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也建立了学术友谊。
8月20-27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宿昌县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地方历史文献编纂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宿昌县文化广州新谷局等单位主办的“2018年历史人类学高级培训班”在浙江省宿昌县举办。
本次研修团从哈佛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选拔了约20名青年教师、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和芝加哥大学。学员来自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个专业。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浙江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约20名学者担任培训班导师。培训班还邀请了宿昌学者王正明、罗兆荣介绍当地人文历史和文献藏品。
刘志伟教授指出,我们的基本方法是“手抄资料”,不仅在图书馆,而且在农村、田间地头。现场查找信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现场解读、理解。这种方法与传统历史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并不把国家、文化和制度视为不言自明的实体,而是将它们视为“人类的活动、行为、生存策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处理关系的动态过程以及人们如何处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国家体系开始。
然而,面对田野,我们如何通过建筑、影像、口述历史、仪式等各种材料听到和看到人民的历史?在收集田野文献时如何解读国家制度和社会逻辑?一个特定的地区可以在更大的历史观念的背景下进行比较和讨论吗?针对这一理念,培训班组织了12场讲座,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学者们关于田野研究与文学研究如何结合的实践与思考,导师和学生也就这些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2018年中国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开课合影
回顾与传承从妙峰山到宿场
培训班于8月21日开始,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志伟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邓晓楠教授主持,被委托。韩晓副院长致开幕词,遂昌县副县长李建霞代表遂昌县人民政府致欢迎辞。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主任柯大卫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韩晓在致辞中表示,受邓小南先生委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和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作为本次培训班的承办单位。亲爱的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同学们,我们真诚地欢迎你们。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苏昌。出于什么目的?我只希望能在这个历史人类学流淌的“黄埔军校”里了解方法、结识同事、讨论题。该团队由来自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的学者组成,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本土社会史研究,坚持挖掘本土文献以获取见解。他还概述和完善了一套理解中国历史变迁的原则,对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去年年底,“中国社会历史人类学概述与展望”学术会议在香港召开,就像阅兵式一样,展现出良好的效果。“历史人类学”学术运动,如果它真的可以称为一场运动的话,它不仅持续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繁重的学术工作,而且也许它更重要的贡献是它创造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这个社区营造了开放包容的氛围,培育了丰富的学术传统,形成了吸引和培养人才的多个基础。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已办学15年,是其中之一。参加研讨会几乎已经成为认同历史人类学的年轻学者的必经之路。
2003Yuhyeon首次历史人类学高级培训课程
2010年第八期历史人类学高级研修班在汉昌举办。赵思雨教授坐在前排中央。
韩晓老师表示,在历史人类学领域,几代学者扎根于中国现有的学术传统,广泛吸收多领域的理论,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它将历史研究的对象从国家转向人民,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逻辑,考虑思想史同行呼应的整体视角,关注未记录的非正式实践。挑战传统制度研究的视角,洞察地方社区的国有化进程,重新激活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讨论,并通过铭文、家谱和契约的出色运用,开启国有化的新篇章。使用档案新天空。通过以上开创的新的学术课题和学术方向,也是我们文学研究所所追求的,“近者乐,远者乐”的氛围和心态就是如此。我们渴望更多。为此,文学研究所成立还不到两年,我们就已经和南河学派的朋友们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和讨论。今年5月,文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顺德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同意共同推动工作坊、实地考察、研究营及文化交流等活动。活动。其他活动。相信本次培训班将为我们系列合作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精读、课文阅读、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教育课程,让师生共同讨论、互利共赢,是一种特别自然的学习方式。十多年来,培训班一直以“游牧”的方式进行,无论选择哪个学科,培训班都在哪里进行。对于认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个领域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前几天,在好时先生的朋友中,我看到了历年来参加培训班的教练的照片,照片中,每个人都风华正茂。看着当年的见习班成长为导师,我们不禁感慨新老学者如何坚守这一传统,延续学术之火。
DavidKo教授在主题演讲中指出了多个机构之间合作的悠久历史。早在研讨会开始之前,我们就开始以类似的方式运行该网站。由于我们的朋友发现如果没有一些实地经验很难理解对方的研究,我们建议我们去看看对方的研究网站。起初规模很小,后来肖凤霞教授向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筹集资金,开设了暑期培训班。赵士余教授英勇地担当起了组织者的重任,并且一干就是很多年,是一位真正的老校长。
DavidKe老师指出,我们要非常清楚,这样跑步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做研究,而是我们在寻找一种已经存在研究基地的感觉。有了这些基础,你就可以了解这个职位背后的研究。这些运行确实很有用,因为它们与我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关,并且可以解释为什么历史人类学的目的强调领域和文学的结合。至少有四个原因第一,研究历史需要地理感,到一个地区旅行可以在阅读文献时产生想象力;第二,历史学家研究地方需要对地方有感觉。不管情绪是好还是坏,有情绪的时候才会出现学业题。第三,那里的人还活着,而且人本身就蕴藏着很多历史。他们崇拜祖先的方式,对待神明的言行举止,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人们无法解释清楚,但历史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来重建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历史。第四有很多地方文献、寺庙和建筑都包含着历史,所以需要将它们整理起来。记录。实地考察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寻找文献,而是为了知道如何从我们去过的地方的角度来阅读文献。如果没有这个概念,如果你在图书馆找到一份文档并阅读了每个单词,那么该文档就是“死的”。当我们来这里旅行时,我们会获得关于这个地方的知识、感受和题,并想象那个地区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就算错了也没关系。如果你犯了错误,就纠正它。我们能让文学活起来吗?我们研讨会的目的是唤醒历史学家将阅读文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柯先生表示,他对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合作感到非常高兴。秀昌县民俗文化论坛专题。回想起具桂江等人前往妙峰山的经历,我想通过民俗活动了解人们的生活、愿望、动机和社会组织。他们在中山大学创办了《民俗周刊》。现在我们到了许昌,许昌就是大家的妙峰山。但带领大家跑步的不是我们,带领我们的是杜正真老师、何曦老师和我们的辅导员团队。这支导师团队大部分都是我们第一学期的学生,其中一些当时还是非正式的学生。现在我们的故事又到了另一个阶段,希望以后我遇到的年轻人里也有顾继刚。
培训班学员
考察社会历史进程的考古遗址浙江考古资料的介绍与解读
培训班上,导师做了12场专题演讲,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学者们对于田野研究与文学研究如何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讲座由厦门大学郑家礼教授开场,以武义县明照山陆照前家族墓地考古为题,介绍了对“江南吴氏墓”的认识。与北宋中期吕夷简、卜飞、韩琪、吕大临等家族墓地重礼、守规矩相比,江南家族墓葬的墓葬往往相距较远。并且几代宗族成员都合葬在一起。南宋孝迹泰氏是杨宋时期南迁的一个士大夫家族,可以说是江南实现宗族丧葬的典范,作为连接江南地区的纽带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与过去。江南墓地礼仪模式研究的未来与南宋贵族陵墓的本土化趋势不同,南宋六帝陵严格照搬了北宋皇陵的“祖传传说”。他没有在河南县顺山埋葬,而是按照河南县的平葬法。从制度上来说,明代墓葬并没有沿袭江宋时期的中原传统,而是更多地体现“江南传统”。
演讲的后半部分,郑先生介绍了他对嘉兴子城的考古研究。嘉兴考古不仅注重宋代以前遗址的发掘,还注重元、明、清时期城墙和建筑遗存的保护,纵览建筑变迁。是宋明以后的一种时间序列形式。他引用了建筑史学家所说的“洪武辛制”。即明太祖即位后,在全国实行统一的建筑风格,包括衙署、文庙、圣灵庙、陵墓等。这个制度的起源是什么?朱元璋推行的制度一定是有根源的,其基础很可能是对江南当地做法的一些修改。他认为历史上所谓的“宋元明之变”可以通过城市考古和墓葬考古的发现来探索。以及是否扎根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唐宋时期,南宋的土壤?从结构上看,南宋可能是明朝制度的重要源头。
清嘉里教授
乡镇系统和村庄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鲍为民教授和浙江大学付军研究员的发言重点关注了宋代农村制度的变迁。梁方中老师指出唐宋时期,地籍逐渐获得了与户籍平行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也带来了相应的结构性变化。然而,这样的结构性变化在我国却很难找到。观察文献。包教授认为,到了北宋中叶,“村”制已经从负责税务、公安等各项行政职能的基层行政单位,转变为税收的基本核算单位。费用。由于乡镇所辖户数和地域范围大大超出现有体制,且职能已相对简化,在地方政府事务的实际运作中,乡镇已不能再以010-010-的形式使用。10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