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隐秘之城(第二部分)

 admin   2023-12-23 15:07   19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不少人对于泉州隐秘之城(第二部分)的相关题,以及泉州打城戏想必大家都很想知道,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讲解。


如果你一大早起床,去泉州市中心南门的天后宫,你就能看到其他游客看不到的景象。


泉州天湖宫是中国第一座、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的妈祖庙,据说台湾及东南亚90多座妈祖庙都从这里分支出来。妈祖崇拜实际上是海神崇拜的一种,宋元之际泉州港的复兴象征着航海先民征服海洋、战胜自然力量的精神需要,妈祖寄托了他们的希望为子孙后代。泉州人以神力驾驭自然。如今,科技日新月异,但泉州人民对妈祖的希望却从未消失。


泉州天湖宫建于宋代,本文所有照片均由贾福山拍摄。


当我们真正到达时,已经很晚了,时钟显示早上7点30分。天后宫正门前蹲着三个老人,用闽南语愉快地聊天。大殿前的广场上,一群阿姨正在优雅地跳舞,音乐声音并不大,似乎生怕惊扰了坐在大厅里的林默母亲。正殿和后殿之间的空间里,叔叔们拿着太极剑聚集在一起,争相学习他们的一举一动。东西走廊里各有一对舞者,咔嚓咔嚓,咔嚓咔嚓……不是所有人似乎都意识到,他们正处于最高的建筑规格和最快的马乔萨。据说,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亚90多座玛索寺庙都从这里分支出来。


不下雨的日子,这些老人每天早上六点左右就来到这里,也不求人帮忙,只是烧香、读佛经、祈天、喝酒。喝完一杯铁观音,一天就正式开始了。


真正的泉州人的一天,从寺庙开始,到寺庙结束。


从农历新年开始,人们就到天后宫“求龟”。触摸由53,800公斤大米制成的巨型“稻龟”周围的圆圈,既可以带来欢乐,也可以祈求家人幸福。元宵节过后,就会向有需要的人分发大米。


和那天去中福寺的时候一模一样。


傍晚5时30分,这座泉州三大丛林之一的古刹大门打开,却不见人影,大殿内只听见窃窃私语。听着声音,只见大雄宝殿里晚课熙熙攘攘,僧侣信徒们跪着,手捧经书,念诵不已。那时,正午的暑气渐渐退去,夕阳正好,斜照在院子旁边的七个大字上,上面写着“暮鼓使人生灰”。过了一会儿,晚自习结束了。男女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大殿,脱去便衣,有说有笑,才散去还俗。


当马可波罗将塞顿市称为“光之城”时,“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和商人聚集在这里进贡”,“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香料、布料和他们自己的宗教。谁能想到,这座小城曾包容佛教、道教、***教、景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天主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并以“宗教博物馆”而闻名于世?


朝天门,泉州古城门之一


天湖宫前德济门外的朱宝街和万寿路富美码头是宋元时期进出口货物的物流中心。据记载,十一世纪时,南门内外“堆积如山”。13世纪,县域寻周公,建翼城,沿河避风,以石筑。50万。”13世纪,随着城门附近地区更加繁荣,“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商聚集于此进贡。”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仅带来了香料、布匹,他们还带来了自己的宗教许多宗教在这里生长、传承,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融合。


在泉州海外交通历史博物馆,我看到一块从宋代德门遗址出土的石板,一侧刻着古代基督教的莲花十字架,另一侧刻着***教的云月图。这种组合以前从未被发现过。站着看着空荡荡的展厅,神秘而震撼。


这个小镇的信仰非常复杂,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地人采取务实的心态。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宗教逐渐渗透到民间信仰中,形成了现在的局面。而你就在我心里。我曾参观过百战寺,位于城北县后街与磨盘街交汇处,因信奉白下教而得名。


1930年代初,两位德国和瑞典学者证实,寺庙纸炉中的两块石雕是古锡兰流行的印度教神话故事。它是泉州当地历史学家吴文亮建造的一座印度教寺庙,被认定为“锡兰人建造的印度教寺庙”,多年来,它所崇拜的神灵日趋复杂。现在的寺庙除供奉白开仙外,还供奉着杨六郎、先天神、天道元熙、文昌帝君等。寺门处还安装了木制太极影壁,特意陪同我们参观的泉州民俗专家谢竞雄解释说,太极像的作用是因为寺门面向路口。阻止“公路冲刺”。


像这样拥有众多神灵和宗教信仰的寺庙在小镇上很常见。开院寺大门对面的屏风后面有一条叫祖峰街的小路,沿着这条小路步行约6至7分钟即可到达铁道寺。该寺原为五朝使者驻扎、侍奉的炼铁所,后迁至香峰寺重建,目前主要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吕洞宾及他们的三位妻子。佛教与民间信仰在同一座寺庙里和谐共存。


当然,最不能错过的就是开元寺。这座始建于启功二年的寺庙,至今仍处处留有印度教的痕迹。花岗岩铺成的庭院两侧各有八棵大榕树,粗壮的树干和突出的树根诉说着时代。古榕树下,有几座宋代的石楼、石塔,上面雕刻的人物面容,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仍能仔细观察。绿色烟雾缭绕,朝圣者来来往往,礼貌地将香薰蜡烛放入香炉中。


如果你在这片古树丛中不小心的话,你可能会错过印度教狮身人面像,这是马哈维亚前面祭坛腰部的一块73平方米的青石浮雕。因为距离地面只有30到40厘米,所以必须蹲下来才能近距离观看。这个毛茸茸的,四足站立,那个头上顶着五花肉,耳朵垂在肩上,右脚踩着一朵莲花……浮雕是模糊的,你甚至可以伸手触摸它。如果线条不清晰,请用手指勾勒出轮廓。


当我正要进入大雄宝殿时,一位同行的朋友指着门顶上刻有“皇佛”的石楣告诉我,这实际上是来自伊博人创建的湿婆神庙。1281年,来自马巴尔的鲁马尔(Rumal)。他还向我指出寺庙屋顶梁上有24只“鸣鸟”,人头鸟身。它们源自“KalingBinga”,印度教音乐之神,有着鸟头和鸟身。飞天艺术在唐代达到顶峰,形成“飞乐人”和“妙音鸟”两种类型。前者出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后者只存在于泉州开元寺。这是唯一没有其他分店的地方。


开元寺大殿梁上24尊“妙音鸟”造像


但我特别喜欢宫殿后廊里的那对六角形印度教石柱。石柱上刻有毗湿奴的图像和有关他的神话故事,取自写于公元前10世纪和5世纪的两部著名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学者推测,这件文物可能来自一座被毁的印度教寺庙。


寺庙已不复存在,但石柱仍存。站在柱子旁,我仰望蓝天映衬下东西塔楼檐的轮廓,每天看着白色的鸽子慢慢地走在榕板上,或飞过屋檐。一千多年过去了,但香气仍日夜萦绕。


开元寺大殿后的印度教石柱


你不必在泉州居住太久。你会发现这里的戏曲种类很多,有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大成戏、南音等。有时你会看到宫殿或寺庙的门上贴着红纸,用毛笔客气地写着“某某捐给戏院几晚”的字样。那天,我在西街散步时,在妙音寺入口处看到了一张类似的红色纸条,上面写着“郑慧童捐献4500韩元一晚演出费,允打鼓一晚”。夜晚。”有一天,一千六百元……”


戏曲当然是歌子戏,而鸟笼音乐则起源和传播于泉州。具体来说,会写上宫殿、神明、戏剧学生、演出团的名称和演出时间,并写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祝福语。两面都写。


事实上,泉州戏之所以能呈现如此冗长而成功的场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演戏报神”的习俗。信徒们除了献上丰盛的祭品和虔诚的礼拜来感谢神灵的庇佑外,还认为他们还应该表演戏剧来取悦神灵。据说,这种习俗最迟在宋代就已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据学者统计,泉州有神明132位,其中包括各个国家的诸侯,如果算上郊区及其他县市的神明,一年中神明的生日可达150天以上,所以这是上天赐予的表演,全年自然进行,没有间断。


以南门外泉县富美宫为例,谢竞雄告诉我,闽南民间的太子崇拜历史悠久。“泉县太子庙首席摄影师”。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拥有广泛的追随者,分店遍及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您必须排队等候才能捐赠一场演出。“很难找到座位,所以有时你必须等到明年。”


富美宫旁,宽阔平静的锦江在夕阳的温暖照耀下静静流淌。从名字上我们可以推测,它的命名年份恰好是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从富美宫出发,步行约1公里到达登隆路与天安南路交叉口,这个地方叫柳花古寺,是供奉海上保护渔民的“先天神”的地方。由于已是傍晚,整个宫殿和寺庙里都传来丝竹之声,正门前巨大的洋红色气拱门格外引人注目。夜晚。


主殿旁的临时舞台上传来丝竹之声。当天是“大皇宫仙神祭日”,寺院特意邀请了晋江大都歌子剧团来招待神仙,观众席上只有三位老人,但演员们的服装和舞蹈都十分精致,他们的表演也很精。歌舞清晰。


为庆祝“法天神”诞辰,寺院特邀歌子班演出,娱神娱人。


舞台正前方是一张桌子,红烛高燃,香火缭绕,桌子后面是一排铺着鲜红丝缎的座位。老人们让我们坐在后排,因为“前排是给神明的,其他人可以先坐第二排”。


演出开始前,必须向庙内供奉的主神和侍从上香,并礼貌地邀请神灵坐下看戏。因此,赏戏的仪式性比艺术性更重要,在正剧开始前,还有“吉祥戏”,俗称“神仙演”,目的是祈求吉祥。在这个“假装成仙”的过程中,神与人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融合与交集。


我坐在那儿,和老人们一起聚精会神地观看台上的一举一动。“有多少人在看,你还表现得这么认真?”“上帝在看着。”


如同神秘经书或古籍中的梵文一样,咕咕的歌词俘获了泉州人千百年来的思绪。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他们是如此不同,但今晚我们在这里相遇,我似乎明白了一些密码和密码。而这些代码和密码有时会流传数千年,后来以其他方式呈现,比如一首叫《南音》的古歌,《七佛》之后的一碗丰盛的素面,还有关帝。寺庙里的两个半月形米杯被丢弃。像这样的秘密仪式终于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幸存了下来。这就是所谓的半城烟火、半城仙女。泉州也是如此!


闽南戏叫什么名字?梨园戏、歌子戏、南关戏、大成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


梨园戏是福建省传统剧目之一。梨园戏起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南戏并称为“闽浙之声”,“再现了南宋的戏曲曲调”,被誉为“中国的活化石”。《古南戏》。


梨园戏使用泉州、漳州、厦门、福建、潮汕、广东、香港、、台湾以及闽南语等语言,广泛流传于东南亚华人聚居的国家。


梨园戏是一种古老的剧种,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南戏的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朝正帝2》和《李正器》世,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清末,古戏在泉州迅速发展,歌子戏在庄州、厦门等地盛行,大城戏出现了新的形式。渐渐地,范围缩小,厦门的梨园戏改为星斋戏。1840年代末,梨园戏濒临消亡。


梨园戏可分为大梨园和小梨园。大梨园分为“商禄”和“下安”两个流派,三流都有各自的“十八盆头”和特色歌调。


宋代时,这个姓氏叫鲁,闽南全、张人称上鲁之上的姓氏,所以在浙江演出的戏叫上鲁戏,指的是一种传统戏曲。


剧目比较古老,有很多南戏唱词,如《蔡伯杰》、《王奎》、《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蓉》、《朱文》、《“我正在做。”《苏秦》、《林昭德》、《孟姜女》等


2.格仔石


歌子戏是福建省漳州、厦门市的地方传统剧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歌子戏是以闽南歌子戏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关戏、高家戏、潮剧、京剧等剧种的营养的闽南方言剧种。20世纪初,歌子戏在台湾流行,并很快传至厦门、闽南及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2006年5月20日,歌子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IV-64)。


3.麻烦的歌剧


南关戏是闽南语族的剧目,最初由大陆传入台湾。包括“七子戏”、“高甲戏”、“白子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起源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和“大梨园”,一般狭义的“南关戏”就是“七子戏”。


“梨园戏”是闽剧最古老的形式,大约在36年前的康熙年间传入台湾。


4.攻城略地


大庆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地区。它是根据当地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剧种,俗称“宗教戏”、“大师戏”、“僧戏”。


大庆戏的表演艺术以武术和杂耍为主,灵感来自京剧的武术套路,音乐曲调则吸收泉州木偶的佛、道曲调。


2008年6月7日,大庆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度戏剧性


古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剧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高甲戏,又称“歌甲戏”、“九甲戏”、“大班”、“土班”,起源于福建泉州,起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剧种。年。王朝盛装***,英雄们身着盛装,展示武功。


高家戏传统剧目有900多首,剧目分为“大起戏”、“秀芳戏”、“丑旦戏”三大类,而高甲戏原有的角色只有生、旦、丑。先后添加了精、帖、外、末、北、杂两种颜色。


高家戏的表演艺术来源于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剧、京剧等。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有“木偶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分为武术两种。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IV-48号。


泉州艺术学校


泉州艺术学校是福建省唯一一所公立艺术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成立于1956年,是台湾戏剧学院的姊妹学校。包括北关、南音、梨园戏、高家戏、提线木偶、掌上木偶、幼儿园教育、闽南语播音主持、大清戏、美术设计、戏曲、舞蹈、音乐、茶艺表演、剧本创作、舞美等。主要的。


经泉州市政府批准,泉州推荐泉州南音、梨园戏、提线木偶等22项民间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世代相传、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报告称,这一涵盖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艺术、民俗活动、仪式或节日、有关自然、宇宙和社会的传统民间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及与上述五种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泉州推荐的22个项目,体现了泉州闽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其中,因杜巴据信是唯一一个拿出灯笼的人。


本文地址:http://eptisonshop.com/post/225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