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爆料】罕见天气现象接连发生,异常天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admin   2024-02-17 09:07   23 人阅读  0 条评论

原标题全变暖导致异常天气更加频繁


近期,极端天气灾害不断牵动着人们的心。


7月17日以来,河南省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郑州、鹤壁、新乡地区降水量超过900毫米。7月26日12时,这场暴雨影响河南省129.074万人,死亡69人,同时中央气象台连续8天发布高温预警。7月18日,台风“烟花”袭来,紧随其后的是“查帕卡”,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放眼全,突如其来的大雨导致西欧洪水泛滥,造成200多人死亡,历史高温席卷北美,造成数百人死亡,加上此前的极端寒潮、极端沙尘、龙卷风等极端天气事件,雪上加霜。还有强风。接连发生的事件都指向一个关键词极端天气。


于是,人们不再担心“雨会持续多久?”或“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太阳?”他们想知道面对如此极端的天气,人类天气预报的效果如何。极端天气事件预测预警到底有多难?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的“驱动力”是什么,人们又该如何应对?小编采访了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


预测强风暴是一个全性题


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罗亚丽出席评审会,首次听到7月份河南省出现暴雨的消息,这一爆炸性消息迅速成为与会科学家中的新话题。


据中国气象局统计,7月20日河南郑州国家基础气象站16:00至17:00的降雨量几乎占郑州全年总降雨量——6408毫米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每小时降雨量在全范围内都是极其极端、危害极大的,城市内涝等次生天气灾害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罗亚丽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7月17日以来河南省暴雨过程中,累计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降雨集中、小时雨强极端特征也都非常明显。其中,每小时2019毫米的降雨强度超过了中国大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小时降雨强度。


为什么雨下这么大?


对于气象预报员和气象研究人员来说,河南暴雨的成因是比较清楚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均保持稳定,台风“烟花”仍在海洋中。随着我国的临近,丰富的水汽运动,加之太行山、普牛山的特殊地形效应,以及明显的对流“列车效应”。


气象学家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布熟悉的天气预报和暴雨预警,是因为他们基于对这些现象的经验和对历史数据的综合判断。不过,陈涛表示,此类天气预报只能提前预测局部灾害性天气可能发生的程度,并不能准确预测发生地点。因此,“局地”一词经常出现在暴雨预报中。


在气象界,大雨是指24小时内总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然而,暴雨是24小时内均匀下雨,还是短时间倾盆大雨,不仅给公众带来不同的感知,而且对社会运行、安全生产等方面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即使是日益“发展和扩张”的城市或脆弱的农村地区,当降雨到来时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情况。


“从天气的角度来看,大雨不仅要有丰富的水汽,还要有强烈的垂直向上运动,将水汽变成大水滴落下。它还必须有多种周围的天气条件相匹配,”中国工程院一位学者李泽春解释道。


1975年8月5日至8日,第7503号台风北移,经福建、江西、湖南三省,途经湖北,在河南省停留,造成历史罕见的大暴雨。这是河南省南部地区的总降雨量。


大暴雨发生一个月左右,时任中央气象台预报组组长李泽春亲临河南板桥水库等灾区,证实灾情依然惨烈。


他表示,虽然多年来我国的强降雨研究和预报不断推进,但由于大气运动的混沌性,天气预报难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误差。它具有突发性和多样化的活动模式,这些特性及其形成机制迄今尚未得到深入研究,仍然是全气象领域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题。


“每小时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就更难了。”李德春说。


一套模板很难“应用”多种极端天气事件。


大雨的类型多种多样,使得预测变得困难。


“我国暴雨频发,但很难用一套既定的模板来‘套用’所有极端事件。俗话说,螺丝配扳手。”罗亚丽说。


据她介绍,华南地区洪涝前大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西南地区低涡,华北地区槽低涡暴雨,华北地区冷涡暴雨。东北地区,沿海有台风雨。强降雨频繁发生的地点与夏季季风降雨带的位置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与同一气候区的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暴雨强度非常高,不同时长的暴雨极值也非常高。”罗亚丽在极值出现前表示。发生了。今年,1975年河南省临庄市“758”大暴雨期间郑州1小时降水量极值为1983毫米,台湾9月10日24小时降水量极值为1248毫米毫米。1963年。这个值是世界上“可数”的值。


李泽春介绍,我国预报暴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产品,并与预报员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尽管近年来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的分辨率逐渐提高,但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普遍很低。


他告诉小编,极端风暴发生时,环流情况通常稳定、清晰,但中小型对流系统也在发挥作用,其规模只能达到100至200公里,生命周期长达200公里。目前的数值预测模型很难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准确、清晰地表达”。


中央气象台灾害性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兰宇表示这就像用网捕鱼一样。网格太大,较小的天气系统将不可避免地穿过它。


李泽春表示,解决暴雨预报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加强对大气变化的精准监测,提高数值预报的准确性。


他还指出,数值模型的改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暴雨预报能力的准确性和提供精细服务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像陈涛这样长期“固定”在办公室的预报员。


陈涛认为,要对暴雨形成过程有敏锐、深刻的洞察,通过大尺度分析影响预报的关键系统及其与未来暴雨发生的时间、地点、降水量的相关性。观测和预报信息。及早发现天气预报偏差,等待重大强降雨过程的预报意见最终形成。


李泽春也很有兴趣向公众和决策者科普,防灾减灾离不开气象,老百姓也离不开气象。


“我们正在增强决策者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更深入地了解暴雨预报的原理、难度和危险性,更好地利用天气预报和预警,“做好准备,应对各种情况。”李泽春说道。


是什么导致极端天气活动?


人类在寻求极端天气预报准确性的同时,也关心为什么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如此频繁发生,以及如何预防和减少极端天气事件。


对此,国内外气象专家得出的结论是,在全变暖的情况下,异常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实际上会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表示,全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和强度的根本原因。


他还解释道随着气候变暖,大气在饱和之前可以容纳更多的水蒸气,从而增加极端降雨事件的可能性。近期西欧特大洪水和我国河南特大暴雨,都表明极端暴雨事件频繁发生。


自1990年以来,中国气象局一直在青海省瓦里关市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持续增加,表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仍在增加。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三氟化氮,以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消耗臭氧层物质。


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宋山云表示“温室气体排放已被多次证明是过去100年来全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原因或主要原因。”虽然它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但也存在不少风险和挑战。


中国工程院学者张晓野解释说,气候变化的统一尺度是过去30年的平均气温变化,所以人们现在可以看到一条明显的变暖趋势线。全变暖并不一定意味着“今年将是温暖的一年”,但随着平均气候条件的变暖,过去不常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正在发生。


人类面临这种形势的关键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采摘和碳中和目标,努力落实《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减排,需要准确掌握排放情况,区分自然排放和人类活动排放,只有这样才能检验减排的有效性和作用。”宋善云说。


不久前,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最新一期《中国温室气体公报》,该公报反映了世界气象组织(WMO)2020年11月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结果显示,全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增加。


张晓野表示,工业革命前,地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创造了适合人类居住的全气温。此后,这一浓度逐渐增加,从1980年代的约340ppm达到2020年的最高值417ppm。


“人类的碳中和运动任重而道远。”张晓野说。


一、天气太热了是什么现象?

凡事必有原因。夏天越来越热是有原因的。——“全变暖”。那么为什么地气候会“变暖”呢?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太阳辐射增加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是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周期的加强,或太阳黑子的增加,意味着太阳活动的突然加强。形成了强大的磁场,这增加了发射到地的辐射量,当然,导致地的温度略有上升。


2、火山喷发因素


当火山喷发时,大量炽热气体不断向外喷出并上升到大气中,从而提高其温度。


3.“永久冻土”开始融化。


随着全变暖,北极的“永久冻土层”开始融化,埋藏在冰冻地里数千年的死亡植物开始腐烂,并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加速了腐烂的速度。这造成了全变暖的恶性循环。


4.城市的“热岛效应”


许多人认为城市比乡村更热,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题的根源是“热岛”。混凝土、沥青路面等建筑物密集的城市以及各种建筑墙体和稀疏的植被吸收热量快,但热容量小,地表温度明显高于绿地或水面。通常,城市的白天温度比周围的农业或森林地区高几度,形成所谓的“热岛”。因此,城市的“热岛效应”影响着气候。


5、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也是造成炎热天气的重要原因。车辆、工厂、垃圾和其他活动经常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灰烬和灰尘。这些材料可以吸收能量。环境中的热辐射进一步使大气变暖,产生众所周知的“温室效应”。


当孩子们夏天,当地进入“炎热”状态时会发生什么?


你说不用,当然越来越热了。热得让人受不了——


本文地址:http://eptisonshop.com/post/399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