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时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和概念汇总(首页)

 admin   2023-11-01 12:07   24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一些小伙伴都想知道高考时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和概念汇总(首页)和关于对流层顶部气温仅为零的一些题,接下来让小编带你揭晓一下。


我想传达给大家的是整理高考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和概念,为日常学习和考试出题提供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高考地理复习过程中,一些考生对许多含义相似的概念理解不清晰,无法区分,常常造成题时的混淆和代入。


为了帮助大家复习时准确理解这些概念,这里对高中地理中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对比


01


天体和天体系统


天体是以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态对各种恒星和星际物质的总称。


天体系统是指天体的运动关系,是由运动天体相互吸引、相互旋转组成的相对独立、分离的系统。


02


流星体、流星体和陨石


穿过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块和尘埃颗粒被称为流星体。当它高速冲入地大气层时,会与空气分子剧烈碰撞并燃烧,产生一条光迹,称为流星现象。流星体落到地面但没有燃烧起来的“残余物”被称为陨石。


03


昼夜差异、昼夜变化、昼夜长度


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在于,地表面面向太阳的一半是明亮的,相应的一半是黑暗的,因为地是一个无光、不透明的体。


昼夜循环是由于地按照太阳昼夜周期进行自转而导致昼夜交替出现的现象。


昼夜的长度是由于黄道的存在以及地自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造成的,除赤道以外的所有纬度上,昼夜的长度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04


条款和条件及季节


当太阳沿着黄道移动时,季节是由天气和物候的变化决定的。按分类,一年有24个季节。


季节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90度运动,每年中午太阳高度以及每个地区昼夜长度的变化来确定的。一年四季冷热来去的变化和季节现象。


05


气温下降率和地温上升率


温度递减率是指对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逐渐降低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C。


地温上升率表示在一定深度内,与平均层相比,地温随深度逐渐增加的变化率。水深每深100米,平均气温升高3。


06


日照、日照强度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是指太阳向太空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表示地表面每分钟每平方厘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的量。它的大小取决于纬度、太阳高度角和一天中的时间。


太阳常数是表示当地大气层上限为太阳仰角90且低于太阳与地平均距离时太阳辐射强度的物理常数。值为816J/cmmin。


07


海陆风、季风和季风气候


陆海风是由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气压每日变化引起的,仅发生在沿海地区,是风向在一天内发生变化的现象。


季风是由于海洋和陆地热性质的差异,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压力中心发生季节性变化,大面积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显着的风系统。季节。


但发生季风的地区并不一定有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只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大陆的东海岸季风区,海陆反差明显,风向变化较大。


08


气象、天气和气候


气象学是表征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气温、风、云、降水等因素。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在某一地点发生的气象变化。它是各种气象因素综合表达的大气物理状态。


气候是指多年来在一个地区观察到的一般天气状况。天气多变,但气候较为稳定。


09


水体和水圈


水体是指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体(海水、河水、湖水、大气水等)。


水圈是地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圆圈。


10


径流量和径流量


径流是扣除蒸发和降水造成的其他损失后沿地表和地下移动的水流。


径流是一段时间内流经特定河流部分的水量,以立方米每秒为单位。


11


汛期和汛期


汛期是指因季节性降雨导致河流水位有规律的上升或流域内冰雪融化。


洪水期是指江河、湖泊水位超过正常水位并达到最大洪水位的时期。


12


水资源、水资源、水电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表面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资源是人类可以控制或管理的、用于灌溉、供水、发电、运输和养殖的水。最近,“水资源”一词经常被用来代替和包含“水资源”。


水能资源属于水利资源范畴,一般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中蕴藏的动能资源。


13


地壳、软流圈和岩石图


地壳的范围位于地表以下和莫霍面边界之上。


软流圈位于地幔上部,大约在地下60至250公里至400公里处。


岩石圈从软流圈上方延伸到地表。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部分。


14


矿物、矿物和沉积物


矿物是形成矿物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质与矿物不同,只有浓缩有用矿物质以满足基本农业使用要求的矿物质才是矿物质。矿物的存在不一定称为矿床,只有矿物集中的地区才称为矿床。矿物是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也可能在某些地质过程中形成。


15


地质过程、构造运动和地质结构


地质过程是指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和外力。


构造运动只是内力的重要表现,地壳的各种地质结构基本上都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16


断裂和缺陷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形成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运动明显时才能称为断层。断层的形成,岩石必须破裂,但岩石破裂不一定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沿破裂面是否有明显的位移。


17号


印度板块和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是世界六大板块之一,主要由洋壳组成,属于大洋板块。


印度板块隶属于印度洋板块,是以大陆地壳为亚板块组成的较小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


18


风化和侵蚀


风化和侵蚀都会对岩石产生破坏性影响。然而,与侵蚀相比,风化的进展相对缓慢,在短时间内不易被人类察觉,而侵蚀的进展是一种更明显的动态效应,更容易被察觉。


19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特定自然区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其内部的各种生物体,由于相互影响,与生存环境密切联系,不断交换能量和物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生态系统。两者的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存环境。


20


雨林和热带季风森林


热带雨林是以高大茂密的常绿乔木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于赤道地区,全年炎热潮湿。


热带季风林不连续地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旱季以落叶乔木为主的一组植物。


与热带雨林相比,季雨林的外观季节变化明显,群落组成和结构相对简单。


21


土壤、土地和土地资源


土壤是地表的疏松表层,具有一定的肥力并允许植物生长。土地比土壤更丰富,除了土壤之外,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土地资源是供人类利用的,是指人类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开发利用的各类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22


森林覆盖物和树袜


森林覆盖率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森林面积占有率,表示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森林蓄积量是指森林面积内生长的林木总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23


草地、草地和牧场


草原是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


草原是指草原、草甸和其他有植被覆盖的土地。


牧场是指用于饲养牲畜的草原、草原等的总称。


草原是土地资源,草原、牧场是生物资源。


24


一次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未经加工的自然能源,是一种自然资源。


二次能源是通过人工加工转化获得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沼气、二次沼气等自然资源。煤和天然气、天然气和液化气、核电和核发电等都属于一次能源。力量。二次能量关系。


25


大型和小型农场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栽培、养殖生产农产品的重要物质生产领域。其中,规模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等。小规模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特指种植业。


26


农业制度、复种指数和开垦指数


农业系统是农作物种植方法和农业技术支持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是指某一农业地区一年内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


开垦指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垦和开垦的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的比值,三个因素分别反映特定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耕地的再利用和开发程度。程度。


27


产业布局与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工业生产形成的区域布局。


产业布局除了“布局”的含义外,还意味着在特定地点合理安排产业生产。


28


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前者是不改变定居点的人口流动。后者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地区之间永久性或半永久性地改变居住地,如外出务工、旅游、度假等。两者的区别体现在是否有长期居住地的变化。


29


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中允许污染物排放的最大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自然资源能够支持的人口数量。


30


领土、土地和资源


领土和祖国都是从国家***角度来说管辖国家***的领土空间。然而,领土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对其享有充分和排他的***。


除领土外,土地还包括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国家有权管理和使用但无绝对权利占有的部分大陆架。


土地资源是指一国***管辖范围内所有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土地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社会经济资源。


31


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


热岛效应是指由于人口集中在城市、工业、交通、居住生活中,释放出大量的人工热量,导致城市气温较郊区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而导致地气候变暖。


两者都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结果,但影响范围不同,热岛效应仅限于城市,而温室效应则是全性的。


32


热力学和大气环流


空气冷热不均匀而形成的空气循环称为热力循环,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大气环流是指大气的全性、有规律的运动,主要由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和季风环流组成。


它们所指的空间区域不同,热环境往往指大气运动的小区域,如城市风、陆海风、山谷风等。


33


寒潮和寒潮


寒潮是指特定环流条件下发生的大范围、极端降温现象,是一种气象灾害。对流层有哪几层?根据气流分布特征和气象现象,对流层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三层。


对流层下层也称为摩擦层。范围为距地面1至2公里。但各地实际高度与地表特征、季节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粗糙表面上的高度高于平坦表面上的高度,夏季高于冬季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的高度。


在较低海拔处,气流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较大,风速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往往会导致严重的气流扰动,威胁飞行安全。突然的下沉气流和强烈的低空风切变常常导致飞机坠毁。此外,大量的水汽和灰尘导致大雾等能见度恶化的现象,常常对飞机的起飞和降落造成严重障碍。为确保飞行安全,各机场对各种飞机起降的天气条件进行规定。此外,对流层较低温度的每日变化非常明显,昼夜温差在10至40C之间。


对流层中层底部边界为摩擦层顶部,上部边界高约6公里,受地表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大气中的大部分云和降水发生在这一层。该层上部的气压通常只有地面的一半,飞行到那里需要氧气。一般情况下,轻型运输机、直升机等经常在此层飞行。


对流层上层从海拔6公里延伸到对流层顶部。该层温度常年在0以下,水汽含量很低。所有类型的云都是由冰晶或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亚热带地区,该层常含有强风带,即所谓的高空急流,风速可达每秒30米以上。飞机在急流附近飞行时,常常会遇到强烈的湍流,这会给乘客带来不适,甚至损坏飞机结构,威胁飞行安全。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厚度从数百米到1至2公里不等。对流层具有显着阻挡垂直气流的作用。上升的水蒸气、灰尘颗粒等大多聚集在下方,能见度往往很差。


为什么对流层的热量不能到达大气层的下部,从而有利于大气层的对流运动?热量之所以不会到达对流层下部,是为了帮助大气的对流运动,因为空气可以在对流层中上下流动。所有剪切力都发生在该层中。由于对流层是大气中湍流最严重的层,因此大多数喷气式飞机都在该层顶部上方飞行,以避免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太空中的恒星也有对流层,除了辐射之外,太阳内部的能量通过对流过程向外传播。辐射带周围温度迅速下降,太阳表面辐射损失增大,上下温差增大,形成以湍流为主的强对流层。该层的气体性质变化很大并且非常不稳定。


什么是对流层高度?对流层的主要特征是


1.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2、规则的垂直对流和不规则的湍流影响较强。


3、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4、云、雾、降水、猛烈风暴都发生在这一层,称为“气象层”。在对流层中,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降低约065C。气温之所以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是因为对流层大气中的主要热源是来自地表面的长波辐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对流层的温度可能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这被称为“逆温现象”。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空气有规律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律的湍流混合都非常剧烈。水蒸气、灰尘和热量在上下层之间交换和混合。由于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因此会出现云、雾、雨、雪等许多天气现象。


本文地址:http://eptisonshop.com/post/63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