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
根据我国各方面研究和相关统计数据,我国自然灾害有以下特点
-1。成因背景复杂
我国地形、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新构造运动剧烈。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交汇区域。新构造运动非常活跃,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据研究,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每年分别以10厘米和7-5厘米的速度漂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特别是风沙、黄土、喀斯特地貌地区,已成为各种地质地貌灾害的多发区。
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季风控制的不稳定气候区,冬夏季风时空变化复杂。平均每年遭受热带风暴6-7次,寒潮3-4次。
我国人口众多,发展历史悠久。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很大,各地防灾、救灾、救灾能力也存在差异。
-2。种类很多
我国突发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水、台风、冰雹、霜冻、雪灾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地貌灾害;病虫害等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环境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草原退化;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环境污染等
-3。高频率、高强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本世纪初以来,全已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1200余次,其中十分之一发生在我国。我国大陆地震占本世纪世界大陆地震的29-5%,8-5级大地震3次,我国大陆地震2次。我国46%的城市和许多重大工程设施位于地震区。平均每年登陆台风6-7次,位居同纬度大陆东部首位。从公元前2155年中期到公元1945年,共发生水旱灾害1750次,其中大旱1000余次,大水灾600余次。平均约81%的年份经历不同程度的洪涝和干旱。每年发生大大小小的崩塌、滑坡数百万起,泥石流沟渠万余条。目前,全国有70多个城市受到泥石流威胁。我国天津、上海、宁波、常州、嘉兴、西安、太原、北京等20多个城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最大沉降率——鹿谷,可达188mm/a。有200个县、市发现地面裂缝。干旱威胁着我国大部分地区。目前,我国有236个城市缺水。未来,全国缺水量可能超过300亿立方米,部分农村地区的饮水也将面临危机。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得到部分控制和总体扩大。目前沙化土地的扩张速度仍达每年1000平方公里以上。
-4。灾害群发通知
1877年至1879年,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四省连年遭受严重干旱,虫害、疫病等灾害丛生,死亡人数超过1300万人。干旱和地震相互关联,同时造成灾害。例如,16、17世纪,地震频繁、低温寒害、干旱频繁,形成了灾害集群时期。此外,历史上的集群性灾害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动荡。比如,1625年至1658年,气候恶劣,灾害成群,严重干旱、水灾、地震频发、蝗虫肆虐、瘟疫蔓延……百姓苦不堪言。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和明朝的灭亡。
-5。区域差异明显
从历史和现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来看,虽然各种灾害在不同地区交织发生,但某种主导灾害相对来说是核心,并伴有其他自然灾害。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洪水多发生在七大流域中下游河岸地区;台风多发于东南沿海;雪灾、寒潮、大风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沙尘暴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地震主要发生在华北、西北、西南三大地震带。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集中在景观的次阶台上,在西南部最常见。生态脆弱区——沿海、长江中上游、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灾害严重。
-6。灾害频发、灾害交替。未来十年将是灾害群发、频繁的时期。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发生过多次洪水;20世纪60年代,洪水、寒潮、暴风雪、霜冻频发;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多次干旱。根据气候变化规律,20世纪末21世纪初将是气象气候灾害严重时期。唐山地震后,我国大陆一度平静,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地震活动更加频繁。根据我国地震活动时间序列,预计1988年至2020年左右将发生两次地震活动。CO2等气体含量的增加,使得“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未来气候变暖不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海滩等资源,还会重组区域水热分配关系,导致一些地区的环境灾害势必加剧。
现在各位应该对1625台风和我国自然灾害的三大特点?有所了解了吧,欢迎广大网友订阅并收藏本站,谢谢大家的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