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死亡体验馆视频,上海死亡体验馆
死亡意味着面对死亡
事实上
它仍然被许多人认为是一个禁忌话题。
我害怕逃避
在上海,一家名为“手拉手生命医学发展中心”的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打破禁忌,提高人们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和兴趣,成立15年来已培训了近3000人。设立.我们为成千上万的患者家庭提供服务。他们相信临终关怀是一门陪伴和支持的艺术,通过包容的眼神和耐心的倾听来传达真实的情感。“你并不孤单,我愿意陪你。”
今年10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临终关怀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姑息治疗是一种改善面临生命威胁的疾病的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平静、有尊严地死去,同时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一种方法。悲伤。上午。家庭。大多数人更熟悉的术语是“临终关怀”。
90后上海女性
每周都去这个“恐怖”的地方
Suzy是1990年出生的上海女孩,从事时尚行业。每周六早上,她都会去静安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病房,但她的亲友都知道她的计划,现在不会预约她。四年前参加“手拉手”培训后,秀智转行成为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目前担任队长,除了志愿服务外,她还负责一些现场组织工作。
病房设有床位25张,收治症晚期、脑梗塞、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病患者。在进入病房之前,修二和朋友们会先向护士和护理人员了解老人的近况,做好一些准备,然后前往陪护老人的病床。老年人的病情、身心状况、性格不同,服务内容因人而异。对于会沟通的患者,我们通过对话提供梳头、剪指甲、按摩等日常服务;对于会写字的患者,我们利用黑板进行交流和表达感受。对于失去沟通的患者,志愿者静静地坐在老人身边,为他们营造精神上的平静和日常生活。
“我们的工作很正常,老人也很友善,有的会跟家人说话,夸我们。临终关怀病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秀智告诉朋友。他说,他知道她已经走了。志愿者们既感动又好奇,询如何克服心理障碍,但他们也感受到人们在致力于各个领域的公益服务,致力于保护环境,还有孩子和人们的陪伴。我碰巧选择了临终关怀,一个相对不为公众所知的领域。
2019年左右,身边的前辈和同事的去世促使Suzy开始思考做公益,她通过网上搜索发现了“手拉手”。得知这是由在上海从事多年临终关怀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培训的汶川地震“心理支持志愿者团”组建的组织,舒无忌参加了培训,并报名参加了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我们已经签署了一份协议,整合到一个服务小组中,并正在合作提供医疗支持。
多年来,各行各业的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都加入了我们,每周服务一次,每四个月完成一个级别。选择留下来的人继续参与下一阶段,服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持续了七年。
至于志愿者来的原因,“手拉手”主席黄卫平并没有一一数出,而是在报名表上设置了一个“小目标”栏目,让大家写下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服务实现。一位志愿者写道“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几位家庭成员死于症。有些人直到最后一刻才接受治疗却痛苦地死去,而另一些人则保守秘密直到最后却不幸不知道。我读过有关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的书籍,但我周围的人,尤其是从小抚养他们的老人,仍然缺乏判断力,缺乏获得相关社会资源的途径,无法通过培训和培养成为更好的人。服务。我希望有。“对于那些有能力应对的人,无论是你身边的人,还是像你一样无助的人,尽你所能支持他们,为你最后的告别做好准备。”
面对死亡,学会思考生命和爱,是很多志愿者的初衷。黄卫平表示,他欢迎以“手拉手”的服务精神来服务,但不希望他们以高高在上的“救援”态度来服务。“我们不是赶走死亡的魔术师,而是带着善意和耐心,带着空空的学习之杯,介入正在经历死亡过程的患者生活的伙伴。”
最后他们都死了
但我实现了人生最后的愿望
今年中秋国庆节前夕,志愿者们为静安寺街社康中心临终关怀病房组织了一场特别活动。通常上午志愿者探访,下午家属探访,确保患者一整天都能感受到持续的快乐和灵感。此次活动特意安排在下午,以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共同参与。
志愿者们带来了擦洗工具和纸张,并邀请参与的家属握住患者的手,一起滚动滚筒,完成中秋主题版画的拓印。随后,病房里能吃饭的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志愿者们共同分享龙华庄月饼,提前庆祝节日。虽然活动本身很简单,但完成它并与被监护人一起度过假期却特别有意义。
人生旅途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丰富了生活的维度。生命会结束,但在某个时刻,我们共同的记忆会铭刻在心,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温暖。
“手拉手”相信,人无论生还是死都需要关怀。因此,多年来,志愿者在医院、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完成了一些患者的遗愿。有一位60多岁的肺患者,入院后总是想念他的宠物狗。为了满足他的愿望,医院特意批准用篮子将这只灰白色的小狗带到病房。病人看到小狗在他面前旋转,非常高兴,他坐了起来,给小狗喂了一块肉。病人第二天就去世了。
还有一位母亲因为想念正在上中学的儿子而无法出院,志愿者们商量着拍摄儿子在家的生活,让这位母亲安心。他们一家住在石库门的一栋老房子里,拍照时正好有邻居路过,有的邻居在打,志愿者在采访邻居。邻居表示,他没想到她的健康状况会如此糟糕,并向她保证,她的孩子独自在这里,每个人都会照顾她。拍摄结束后,志愿者将原始视频刻录成CD并发送给患者。患者的儿子后来告诉志愿者,他的母亲告诉他,她永远无法回到原来的样子,但她仍然很高兴看到这一点。第二天,病人也去世了。
“手拉手”的创始人王英就是当时为母亲服务的志愿者之一。当被到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她回说“我想回家给儿子做饭。”王英说,朋友们听到这句话都很感动。“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他在乎的不是名利,而是他最爱的人。我想在他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他做点什么。”
谈起长期志愿服务的人们,志愿者们情绪波动很大,有的甚至说起话来哽咽。现实中,他们见证过简单的爱情和真挚的情感,面对过冷漠的目光和拒绝,经历过“发现自己做不到”的挫败感。客户的死亡也会引起痛苦和悲伤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手拉手”在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时告知志愿者可能面临的情况,劝说部分志愿者及时退出,并要求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参与监督学习。每次礼拜结束时,我们都会组织大家进行冥想和交流,缓解负面情绪。
成为临终关怀志愿者并不容易,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有道理”,已经服务六年的程家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线志愿者领队吴静说。“当我真正看到老、病、生命的终结时,我就会警觉。我不会再陷入忙碌的工作生活和世俗事务中,而是会跳出漩涡。静下心来想一想。”“生命的意义、对自己和世界的反思、人际关系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态度。”
“看似我们在为他们服务,但实际上,他们在帮助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尊重生命。”吴京说。
曾经流行的“觉醒死亡体验”已经关闭
然而,“死亡咖啡馆”至今仍在继续。
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连氏姑息治疗中心于2022年研究的报告《2021年全死亡质量专家评估的跨国比较》是一项系统性针对全81个国家/地区进行的国别研究。世界,遵循结果。/地区,评估临终关怀质量的专家意见。中国大陆的排名从2015年上升至第53位。
201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全面纳入临终关怀试点的省市,目前上海2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纳入。
总体而言,我国临终关怀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认知度还比较有限。服务多年,“手拉手”始终呼吁关注和重视优质姑息治疗,创始团队也意识到社会需要“死亡教育”。他们认为,无论年龄大小,人们都应该毫不犹豫地谈论死亡,并思考如何处理死亡这个“大题”,这样才不会在当下感到尴尬。
黄卫平曾在上海创办“觉醒死亡体验中心”,希望人们能够正确谈论死亡。体验式的“死亡体验馆”就像一个大型角色扮演,主持人讲故事并进行投,让参与者轮流投给一名成员。“死亡”的地方是一个模拟火葬场,周围有火和风声,出口是模拟产道,象征着重生。《WakeUp》希望通过体验,让活着的人能够主动探索并化解对死亡的恐惧,系统地学习如何面对亲人乃至自己的死亡,从而更充分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希望如此。
“WakeUp”因运营题于2019年关闭,但“HandtoHand”的另一项教育活动“死亡咖啡馆”至今仍在继续。“死亡咖啡馆”最早由瑞士社会学家伯纳德克雷塔兹(BernardCretaz)于2004年提出,后由想从事死亡主题活动的英国人乔恩(Jon)实施,并于2011年在伦敦家中的地下室开业。从首个“死亡咖啡馆”开始,这一活动形式已蔓延至全10多个国家。2014年,王莹在上海推出首届“死亡咖啡馆”活动,随后培训了来自全国79个城市的841名学员,共18期,其中267名“死亡咖啡馆中国领袖”完成认证。举办了超过10,000名参与者的活动。
在这个诚实、开放、真实、安全的地方,参与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探索诸如“如果你的生命即将结束,你想听听真实情况,还是想被隐藏到最后”等题。”,“你会感谢谁?”你可以。话题包括“为你有限的生命道歉?”、“我爱你”和“再见”。有的人在亲人去世前表达哀悼,有的人诉说挚友去世带来的痛苦,有的人流下眼泪,有的人默默低下头,有的人互相安慰。一位参加活动的年轻人介绍了“死亡咖啡馆”,人们可以在这里与朋友分享活动,了解死亡和生命的价值观,思考“我应该如何生活”。
黄卫平表示,在这个讲究效率、温暖、善良、耐心、真诚、接纳、同理心、舒适的时代,这些自然的生活品质特别容易被忽视和遗忘。如果人们不受到关注,将死亡视为一个题,他们只会变得更加痛苦和孤立。“‘打破死亡禁忌,启发死亡教育,发展临终关怀’”是‘儿子到儿子’的使命和目标。“死亡咖啡馆”以死亡为中心,该活动的唯一目的是提高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并帮助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的意识。”
上海新闻
作者吴越
关于醒来死亡体验馆视频和上海死亡体验馆这类的热门话题内容已讲解完毕,各位有什么看法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