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组织人才培养,后疫情时代人才培养
后疫情时代“一把手”工程“企业参观招聘”
高职院校用诚意打通人才对接“最后一公里”。
“后疫情时代”如何拓宽学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长杜兰晓一直担心的题。
受疫情影响,三年来全国酒店业、旅行社业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旅行社业几乎完全进入“冻结期”。与此同时,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所有专业围绕旅游全产业链举办的旅游职业学院,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题。
今年初,杜兰霄和校党委书记魏国坛主动发起“进企业、找就业”专项活动。两人与酒店管理集团领导、科技公司、民宿公司、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代表进行了一系列协商,推荐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今年3月,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一项专项举措“高校书记、校长进企业找工作,促进就业”。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孙耀也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活动作出批示,教育部职业教育司一直在推动专项措施。开展“企业参观、就业安置”,促进高校书记、校长就业。各地也把“来企业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项目,坚持“邀请”与“离开”相结合,线上线下相互促进,多措并举,开放就业机会。渠道和地点。
目前,这些专项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据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走访创就业企业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8月25日,全国1388所高职院校共查出2773名书记、校长保持活跃。雇主走访超过12万人次,走访企业822家,其中秘书、校长走访企业超过41家。16所高等院校参观企业150余家,7所大专院校参观企业200余家。高职院校实地参访率达到4043人次,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等主要教育地区参访总数全国领先。
该报告的撰写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院职业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钟诚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主编,这是“云讲道”。”和“云招聘”。”和“现场指导”,从高校到企业,人才对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在由主任秘书丈量、诚意解决。
“出去肯定比不出去好。”
校长、书记发起“企业参观就业”活动以来,不少学生成为直接受益者。
6月21日,浙江旅游职业大学艺术学院2019级四年级空姐潘美琪入党,转为正式党员。这一天,也是她完成一年高铁实习的日子,她将正式加入中国铁路上海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高铁一队副经理。在杭州客运区,她将从“空姐”变身“驾驶姐姐”。
潘美琪说,“虽然我在学校学的是空乘专业,但学到的专业技能、职业资格和服务标准也适用于铁路售员的工作要求。”
浙江旅游职业大学招聘处处长杨敬艳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总编辑,像潘美琪这样的毕业生还留在高铁上就业,总共有42名毕业生留在高铁上就业。共42个。110名毕业生受益于实习就业一体化政策。截至目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已先后派教职工到200多家企业参观就业,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
不仅仅是浙江旅游学院。学校充分利用董事会企业、校友企业和当地产业资源优势,党政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了100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共创造2000个以上优质就业岗位,黑龙江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高校走访当地优秀企业并开展校企对接调研,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将与学校合作当地社区。我们积极开展“企业走访,促进就业”。
六个月来,全国高等院校校长、管理人员纷纷动员,开展“走访企业”促就业活动。通过此次走访,校长和秘书调动了公司所有优质就业资源,进一步了解了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毕业生争取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报告显示,超过2万家企业接收了超过61万名高等院校实习生,超过一半的学生专业与企业行业相匹配。解决了。我感到有些轻松。学生实习就业较多的省份包括山东、江苏、广东、云南、四川等,这些省份与“到企业就业”的书记校长数量成正比。
宗诚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编辑,在推动“来企业就业”的过程中,一些学校最初是持保留态度的。许多校长和秘书表示“信心不足”,担心学校声誉不佳、品牌不够亮眼,无法吸引企业尤其是大企业。
“出国肯定比不出国好。”宗成认为,如果学校多走一步,多说一件事,对于帮助学生实习、就业会有一定的效果。
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书记主动“走出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由华为主办、学校协办的“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深圳站”成功举办,61家华为生态合作伙伴企业到校招聘。IT企业浪潮集团还与河北省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紧密合作,共建“河北钢铁生产过程智能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出去”和“进来”
技学院校长或书记除了“走出去”外,还“邀请”学生。
今年4月起,河南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文道军、校长王伟就任河南职业技术大学。从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高职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所……我们走访了国内45所包括文军在内的国防企业纷纷涌现。
作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文道军必须考虑毕业生个性化、多样化、精准化的就业需求,找到平衡点,使每个人的需求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得到满足。
与文道军面临的挑战类似,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也在思考学校有哪些独特的科技优势,为毕业生拓展更多选择。
今年5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文旅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鲁商集团、文旅集团将优先从该校招收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七月底,王欣将注意力从城堡内转移到了城堡外。率队赴新疆考察交流,并与新疆中泰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结合疫情防控实际,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迅速将走访企业招聘的形式改为“云端见面、线上对接”。经过四个多月的“走访企业拓展岗位”,学校先后走访企业105家,签订校企深度合作协议30余份,创造实习岗位8000多个,就业岗位5000多个。空间得到了扩大。
高等院校也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人才,并依托“互联网+就业”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岗位。截至目前,已有16992名龙头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人员进入高职院校,在扩大实习和就业机会的同时,拓展产学合作领域,实现学校有机结合、优化安置。-企业资源。例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了一批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丰富技术工程经验的博士团队,与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采用“项目+教师工程师+学生”的方式开展精准人才培养,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完成广东省人工智能大赛,实施学生一次性企业就业。薪资超过8000元,比同类职位高出40%。
“此次教育部对大专院校书记、校长实施‘进企求职’专项措施,既在疫情期间寻求企业支持拓宽就业渠道,又鼓励职业院校就业。”培训助力企业“这是一门帮助你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课程。”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会长、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主编李洪曲表示,产教融合很重要。这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尽管政府推动产学融合、学校努力践行产学合作,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
李洪曲解释说,目前还存在产学交流、校企对接机制不健全、只有小规模或点对点的交流等题。鼓励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政策不够有力,宣传不够充分,执行力差,而且由于产教融合,真正享受到各项优惠政策的企业很少。他们不了解政策,也不知道如何享受政策。
“其实,产学融合、产学合作的理念在专科院校中很早就被提及,但之前并没有深入落实,特别是在专业环境和教材开发方面。加强校企合作,保持观念层面。”宗成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书记、校长必须发挥一把手的主动性、带头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实习生提供培训。与毕业生透露一些职位,谈论招聘薪资、实习相关安全或工作场所相关注意事项。同时,最重要的是希望。我们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校和企业双方能够加深了解,促进未来的合作。”
“希望扩大校长、书记对企业的访,加深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不仅仅是走出去、走出去,还要邀请优秀企业家来校,设立专业,建立人才发展体系。”希望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活动等等,从各个方面,能够真正实现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宗诚接受了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总编辑的采访。
如何“常态化”“升职拜访公司”
目前,全国职业院校共有专业137,482个,其中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约120个,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约2,802个,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约7,078个。
报告显示,按走访企业行业分,第一产业相关企业287家,第二产业相关企业3108家,第三产业相关企业6605家。“可以看出,走访的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基本匹配。”宗成表示,此次访可以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与行业的契合度。专业服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六个月来,“走访企业”专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如何将这一机制“常态化”,也成为学校和企业未来需要关注的新题。为此,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终身教育研究所编写了《高职院校校长走访就业发展企业专项工作报告》,本报告统计了各种数据。佩斯提供了落脚点,为下一阶段特殊措施实施后提供基础。
宗成发现,虽然政府和学校希望龙头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但必须面对现实,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大部分专业对龙头企业吸引力不强。
“一般来说,龙头企业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都比较好,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即使不参加职业培训人才培训课程,也能吸引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工作,只有少数在大公司工作。”李洪曲分析道。
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总编辑,“目前的情况是,大专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的流动率比较高。”我们选择性地与少数优秀学校合作。大部分专科院校和大部分专业还需要将产学合作的对象定位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特色型中小企业、新型中小企业。
此外,数据显示,走访企业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到访“东三省”的企业主要需求集中在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领域。到访“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所需专业主要为电子商务专业、幼儿教育专业、护理专业。
关于疫情过后组织人才培养这类题想必各大网友都了解了吧,想知道关于更多后疫情时代人才培养这样的相关内容,记得关注收藏不迷路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