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疫情期间的5大舆情风险点
大家都想知道的一些关于大规模疫情期间的5大舆情风险点和关于新冠肺炎热点的相关题,小编带你来了解一下关于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人民网-舆情频道
随着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疫情的持续发展和蔓延,不仅引起了国家的关注,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也全面考验各级政府官员的危机应对能力、日常工作协调能力、舆情风险识别能力、群体性应对能力。媒体。面对如此突然、重大的疫情,一些政府官员的行为暴露出工作能力不足、忽视工作责任、工作作风不稳定、不了解民意等题,受到舆论批评。
例如,1月25日,湖南省阿业阳市南湖新区卫生健康局局长因及时报送信息被停职,1月29日因严重失职、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被停职关于防疫。2月15日,天津市卫生局委二级巡视员王增田因未落实好防控措施,被政府判处留党察看两年并因题严重而被开除职务。工作进度延误,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副县长丁娜近期,多名官员因疫情应对不力而受到严厉处罚。
疫情期间,政府官员的舆论往往更受关注,负面情绪叠加,不仅让本已严峻的防疫工作更加困难,也给各级政府官员带来巨大的舆论压力。本文分析了近期防疫舆情特点,总结了突发大规模疫情发生时公职人员的五个舆情风险点,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当前舆情形势和舆情情况。风险并改进它。在舆论公开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好的形象。
1、重大活动正式履行引发多重质疑的风险
在韩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已纳入政府战略目标、规划和日常管理,但由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这次疫情的爆发,让很多地方官员放松了警惕,认识不够,工作不够扎实细致,对突发情况缺乏快速反应,势必导致被动应对模式,这将极大影响国家并崩溃。人们的期望很高。我们必须意识到,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各种未知的疫情医学信息,会让人们的社会心理变得尤为脆弱和敏感。政府官员的错误、违规行为或不作为会立即受到批评。
比如,湖北省洪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原疫情防控中心副指挥长、医疗队组长王寨桥,无视疫情严重性,未能认真组织。实施隔离措施,排除了很多密切接触者,及时的集中隔离引发了公众很多负面情绪。
民众渴望看到当地防疫指挥系统有序运转,有效制止持续“压城”的疫情,化解危机,给大家信心。湖北省黄冈市卫健委给民众的心泼了一盆冷水,称“当地的治疗情况我们并不了解”。政府官员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仓促反应、应急行动中的失误和异常而造成的漏报,成为突发事件期间最大的舆论风险。
2.身份标签带来负面刻板印象的风险
由于过去个别干部的腐败和不良工作作风,公众心目中一些官僚和组织与群众脱节的刻板印象愈加强烈,官僚主义在某些环境或事件中愈演愈烈。并成立了协会。有一个身份标签。武汉疫情防控期间,湖北省红十字会因接收和发放捐款能力不足、救灾物资发放效率低下、失误频发等题,迅速登上舆论风口浪尖。尽管湖北省红十字会三位主要领导承担了责任,但媒体仍不断提出质疑。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求助渠道,人民群众期望公职人员做好工作,提振士气。非典事件发生后,北京市统计局对2000名北京市民进行了调查,并公布统计数据显示,约75%的北京市民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表示非常信任或部分信任。我们期待政府的努力。公众期待的是政府变风险为安全,公职人员在突发传染病面前不畏惧风险、不逃避、不逃避,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每次有失职事件被举报,网上都会引发批评。
3、危机媒体反应和舆论反应的风险
新媒体时代带来诸多传播风险、大规模疫情的出现、各种题在短时间内交叉、尖锐的矛盾对抗。正常的管理效率和公职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密切监控。公开政务、回应公众关切、化解公众疑虑、有效处理舆论危机,是公职人员的职责。管理不善、媒体素养缺乏、媒体反应和舆论引导不力,导致媒体批评、公众对公职人员的评价降低,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月10日,湖北省召开第20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防控情况。武汉市一位主要领导表示,“武汉的家庭比例已达到986户,武汉居民的比例已达到99人”,并补充说,“目标是在明天之前完成对所有疑似患者的检测。”2月11日。”根据数据和说法,不少网友的反应是“我想你了”1。也有不少基层员工在网上抱怨。很多基层员工也被感染,而且没有足够的团队去调查。报道如何数据与实际数据误差较大,是否有遗漏,是否经得起质疑,是否经过多方验证等,都是需要详细说明的题。
又如,武汉市综合办一名工作人员被指在疫情期间非法领取急需口罩,该部门武汉市综合办回应称,“我们已办理登记手续”。有舆论指出,当时武汉协和医院的医生向人们求助防护口罩“不是紧急情况,而是供应短缺”,但政府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过程。”选择“程序”,拿出一个大盒子,回应没有说明口罩的用途,也没有呈现所谓的登记审批程序,没有解开疑虑,对公众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质疑声中,湖北省纪委发布公告,对武汉市统计局副局长、市政府副局长等3名非法发放防疫应急物资的责任人进行了通报,引人关注具体责任。
这种操作方式,受舆论影响,在民众心中灌输了对病的恐惧和对公职人员的不满。新媒体环境下,“短、单、快”的事件信息传播无疑是对公职人员执行力和政绩的考验,必须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实现舆论、政府之间的平衡。还有媒体。媒体素养。
4、传染病谣言引发的“二次舆论”风险
武汉市卫健委主任擅离职守,前往上海陪女儿过年,结果被查出感染新冠病。协和医院一名确诊为武汉肺炎的患者逃跑。谣言总是伴随着人们认为重要或与其密切相关的谣言。
COVID-19大流行正在猛烈逼近。此外,当前医学界对病来源、疫情病因、趋势和治疗方案的了解有限,新媒体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谣言,谣言无处不在。谣言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造谣、辟谣,腿都会掉下来”。在全国打响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关键时刻,在民众极度焦虑的情况下,谣言会带来大范围的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在紧急情况下,社会管理者有责任将谣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消灭非典的艰难过程证明,公职人员有责任比谣言更快地传播真相,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有效诱导人民群众的情绪,安抚人民群众的不安和焦虑。
5.紧急情况下放大群体共同情绪的风险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疫情,会给很多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题。一方面,对疫情病的了解不足,让人们非常紧张、恐慌,另一方面,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正面的。有些是负面的。信息真假难辨,让人感到焦虑、焦虑,进一步加剧恐慌。
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重大传染病信息的传播被放大,当与社会情绪重叠时,可以产生更大的影响,对社会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至导致大规模传染病爆发。一场史无前例的集体心理危机。影响社会稳定。至少有一些人存在心理和行为题,比如盲目跟风、听信自己的信念、多疑、生病时过度治疗、拒绝治疗,甚至在最坏的情况下拒绝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异常反应可能发生。针对治疗、法律、隔离或隔离的暴力行为针对治疗或执法的暴力行为。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出“消除人群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因此,在大规模疫情紧急情况下,能否有效提供心理支持,纠正和抑制网民情绪,对于克服公众恐惧心理、稳定社会情绪、化解舆论危机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星星,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