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一下」武汉大学教授当今最严重的题是城市和大学的孤立。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隔离措施的放松,学术活动更加活跃。笔者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天津等多个大学密集城市进行学术活动。这些城市的几乎所有大学仍然采取封闭管理措施,每次参观大学都需要预约。外来客人可以预约进入学校,但本地居民无权进出学校。
这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学不再是公民的大学、城市的大学,而是少数人的大学。
根据笔者有限的研究,许多大学的关闭已经成为“新常态”。大学管理者认为封闭式管理的“好处”太多了。例如,公民将无法再进入大学,馆、广场等学校空间最终将被大学垄断。校园安全管理无疑变得更加容易,偷偷摸摸也变得不那么常见了。
于是,很多师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本土”意识,觉得大学是教师、学者的“教育和科研场所”。这意味着大学不是生鲜市场。
针对一些具体题,一些学校采取了允许毕业生和学生家属入学、开除等性开放措施。
因此,大学绝对没有动力重新开放校园。一些办学自由、包容的大学也率先实行社会隔离。有人感叹,北大旁听生这个特殊群体自疫情以来消失了。
其实题到这里不就结束了吗?今天最严重的题是城市和大学的分离。
过去几年,很多城市都在努力打通城市微循环,将公共空间还给市民。结果,许多政府机关的围墙被拆除,许多大学向公众开放。于是,为了适应疫情防控的需要,全市各公共机构纷纷重建城墙,并通过现代化的门禁系统加强检疫。
可以说,当今大多数城市的社会孤立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得多。一些一般公共机构似乎具有“禁区”的特征。一些社区有更令人信服的重新关闭理由。
这种物理上的分离不仅与空间有关,而且与人的心灵有关。
以前知识分子对衙门作风很挑剔,但现在衙门正在成为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重要的是,许多人仍然喜欢它,要么是开玩笑,要么是严肃地借口说它是“一个强大的教育和科学研究场所”。然而,被排除在外的普通公民却因为没有发言权而忍受着这种情况。
国内一些最负盛名的大学大门前挤满了想进校园却进不了的焦急人群,每当看到时不时来招揽顾客的黄牛,我就感到很不舒服。
这种情况绝对不正常。
大学已成为“禁区”,公共部门已成为“活力区”。这座城市如何变得更有活力?
笔者表示,大学还是要有社会责任感。如今,各大学都在强调社会服务功能。每所大学都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最切实可行的社会服务不是将成果转化为城市产业发展或为城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而是开放校园,让大学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坦率地说,每个城市都投入了大量资金来确保大学的安全有效运行。大学没有理由不支持宜居城市建设。
一些大学由于一些客观的制度原因继续关闭。比如,疫情防控期间非常严格的责机制,实际上让一些单位不敢复工。因此,我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检疫指挥部将此前公布的开放政策抄送各社区大学,督促开放、放松责任。
全国各地的大学都可以到长沙看看别人如何与这座城市共存。
这两天,笔者一直在湖南大学进行学术活动,各个大学的开放程度令人惊叹。一些大学不仅允许公民自由进入校园,还向公众开放广场、馆,让学生和公民在自习室学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省级党校等政治机构也向公众开放。
据了解,疫情过去三年,除少数在疫情极其紧张时采取封闭管控措施外,大部分都已开放。对此我不禁表示深深的敬意。
有的大学担心校园太漂亮,会吸引太多市民,影响教育科研秩序,建议去玉律山脚下的几所大学考察。月如山足够美丽,山下的大学也很重要。大学的优势不就是公民愿意受教育、自我教育吗?
大学的规模不在于其建筑,而在于其师资力量和开放程度。只有城市不设防,大学开放,人民才能自由,社会才能充满活力。
一、兰州,南京,哈尔滨,杭州分别管控了多长时间?
新型冠状病疫情的防控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一般都是标准化管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