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左右的读后感,与阅读相关的成长

 admin   2024-06-27 03:08   2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对于与阅读相关的成长和300字左右的读后感的题,你了解多少呢?让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一名教师之所以成为一名思想独特的教师,主要与他所读的书有关。以下几本书,结合我在中国的教育成长史,可以说是我教育思考为何会走到今天的直接来源。


只有真实才能成长


二十年前,我在浙江省绍兴县秦楚小学任教,正在进行小学立体语文教育的实验。我从某处找到了朱作人教授的地址,给他写了一封信,很快就收到了朱教授的回信。接下来的几年,朱教授每学期都来学校指导,每次都来听我的课。


2004年9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作寅语文教育著作》。当朱教授来学校指导时,他送给我一本书作为礼物。其中一篇是《中国教育改革我的22条建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针对学生课前“合上书本”的现象,第一个建议是“让学生课前打开课本”。20多年过去了,学生上课前“合上书本”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很多公开课上,学生一半的课时都不用看书。有些老师故意阻止学生翻页。又如,“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不要使用橡皮擦和涂改液,纠正公开课中的‘头尾现象’。语文板书立足实际,追求完美,突出重点。我们要打破模具。”这些提案中的每一个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别和强大的可操纵性。朱教授的22条建议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套路。即使在1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永恒的。


朱教授的语文教育研究是从儿童心理学开始的。他在多篇文章中反复强调研究性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强调一线教学工作“一定要真诚、朴实、扎实”。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倡导“只有科学”,而不是“不仅仅是书本,不是优越,不是风格,不是灵性,不是自我”。20年来,朱教授提出的“三大实”、“三小实”、“五不维护”、“唯一”始终是我教学和教学的基本态度。虽然我参加过无数的比赛和竞赛,但我从来不追随潮流。我写过很多文章,但从来没有标新立异。我没有设计所谓的花哨台词或者令人震惊的介绍,我上过无数公开课,坚持真理、真理、真理。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它应该是简单而强大的。喜欢“粗略的真理”,拒绝“虚假的精炼”。因为只有真相才能帮助我们成长。


汉字的起源与民族的灵魂


至于潘德福这个名字,华人圈子里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名字。至于《纠正中国文学错误》这本书,估计读过的人就更少了。在中国至少20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从未见过有人读过这本书。


潘德福是中国教育界的局外人,也是东方医学的践行者。我认识潘德福医生不是因为他的待遇,而是因为他的汉字。2005年左右,我对汉字产生了兴趣,就参加了“趣味汉字课”,评课的专家把我介绍给了潘德富博士。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本书的一些书名,比如《汉字的起源》《汉字发展的时空规律与汉字变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是中国文学界不得不担心的根本性题,结果中国文学界被批评潘博士是门外汉,不懂最基本的ABC,语言文学界陷入围攻。中国人。


读完潘博士的书后,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汉字?什么是中文?什么是中文?汉字与汉字之间有什么关系?汉字有什么特点?中国人的规矩是什么?


20年前,我对汉字产生了兴趣。我买的第一本汉字书是谢光辉主编的《汉语词源词典》。本书从汉字理论的角度生动地剖析了1086个常用汉字,并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民族智慧。从此,我对汉字的喜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目前,家里拥有与汉字相关的书籍300本。在家里,我和女儿一起玩汉字,在学校,我和学生一起玩汉字。学校开设汉字课程,帮助孩子们解读自己的名字并设计自己的艺术签名。每次阅读课文时,都会引导孩子们解读作者的笔名。学生们给我起了个绰号——“汉字流”。


最近,读、写、玩、学汉字已经成为我的主要爱好之一。我还结识了刘沙河、肖启红、戴汝谦、张芃芃、黄康美等汉字研究学者。


语文教师必须对汉字有一定的常识。汉字是语言的灵魂,汉字是中国人民信心的源泉。


后现代课程启示


2008年,我从钟其权、张华主编的《世界课程与新理论教育文库》购买了《后现代课程观》。说实话,虽然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读,但感觉还是纯理论的。书上有很多东西没讲清楚。即使在今天,仍有许多后现代课程理论尚未被完全理解。但现在回想起来,我有勇气读了这本书,这让我对后现代进程有了启发性的认识。


当大家还陷于线性的、封闭的、精确的现代课程思维中时,我在本书中提出“课程领域已经走到了尽头,不能再按照现有的方法和原则继续运行了,提高教育质量是必要的。”“可能吗?现在需要的是适合解决题的新原理、新观点、新方法。”后现代课程强调开放系统。它强调教师不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者,而是每一位教师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的日常课堂不再追求完美、精心的设计,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经历,享受课堂上师生的互动。


2013年,我的书《麦田课堂》出版。在完成韩语教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持续开发了鲁迅启蒙课程、汉字文化启蒙课程、漂流日记写作课程、与名家学习汉语等一系列实践课程。我真正认为自己是国家课程的实施者,是语文课程的鼻祖和发展者。教师只有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


历史故事


这本书是一本读起来感人的书。尽管已经过去了10年,我仍然记得我在书房里彻夜读书和击掌的那一刻,因为我太兴奋了。《历史、故事》详细讲述了立群老师及其团队花费7年时间撰写《新汉语读物》的心路历程。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语文教育面临广泛批评时,立群老师带领一批国内顶尖的人文学者和语文教育专家编写了一套中小学阅读读物。学生。这是一个将民间力量融入汉语课程建设的大胆想法。他们倡导的以“人民建设”为核心的中国教育思想,开启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新潮流。


2011年编写《名著文学读本》丛书时,我们购买了《历史、故事》,分发给每位编委,必须坚持《中国新文学读本》的写作理念。当我们向立群女士发出邀请时,女士欣然接受并担任了该丛书的主编。10年后的今天,《明文学读物》仍然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畅销书”。


今年我整理了《跟名师学汉语》系列丛书。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个编委会成员发一本《历史、故事》,并组织每个编委会成员认真学习。80岁的老教师立群再次担任该丛书的主编。老师在序言中写道以《新语文读本》为起点的语文启蒙教育实验,历时20年。它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近20年来,《新汉语读者》推出的《历史、故事》也对我进行了专题报道。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有丝毫唯心主义。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谓中国教育,就是让孩子读名著,给我们的孩子喂食人类文明、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学习。


把大自然还给孩子


这是一本只有170页的小册子。记得在书店看到《把自然还给孩子》这个书名时,我深受感动。我站在书店里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现在的教育过多地打乱和扭曲了孩子的自然成长,很多做法甚至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作者太田耀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在日本教育从传统的“主体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对现代教育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太田耀所分析的战后日本的“现代教育题”是许多国家共同的教育题。序言中的一句话“现代教育最大的受害者是没有选择的孩子”,让我震惊。我们的孩子整天像鸭子一样成群结队,迷失了自己。


如果人们想要过上真正的人类生活,就离不开自然。我们要让孩子在自然的舞台上自由地玩耍、活动,让他们在玩耍和活动中找到真正的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可以随时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很自然的。当每节课结束铃声响起时,无论内容是否讲完,课程都准时结束。工作结束了,工作也就结束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允许并鼓励孩子们带玩具到学校。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玩玩具或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往往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每天中午,我都会带孩子去操场打篮。这是孩子生命成长所必需的,也是最自然的事情。


大天耀说,我们要做不紧不慢的成年人,给孩子们闲暇的时间。只有这样,孩子才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有自然成长的内在动力。尽管我们失去了看似重要的东西,但人类自然会通过失去而成长。


让孩子回归自然,永远给予他们对生活的无限信任。这样简单而深刻的想法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种不断成长的语言”


20年前,为迎接新世纪第一次课程改革,华东师范大学编写出版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一书,转变教师思想,提高教学能力。这本书系列对于改变我个人的教育观念非常有帮助。尤其是《教学生思考》这本书对我的帮助最大。


你教的是知识还是思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比如,过去我们教学生读鲁迅,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读懂鲁迅。老师尽力讲卢后来我改变了策略,给学生读鲁迅,让学生自己读鲁迅,让学生带着发现感在心里读鲁迅。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鲁迅突然活了过来。


过去我们的训练一直是“找证据”训练,给孩子们提供观点,让他们去找证据。这样,孩子的思维就变得被动、封闭。而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发现”教育。所有的观点都必须来自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探究。这种学习是一种充满挑战、发现、创造的有趣的思维活动。


这辈子,我一定要感谢鲁迅。作为浙江省鲁中唯一的小学语文老师


但我不能说我是鲁迅专家。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但我也是一名特殊的小学语文老师。从2005年开始,通过阅读鲁迅,研究鲁迅的启蒙教育,鲁迅成为了我在中国生活的根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国文教育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的方向就是我语文教育的方向。


当然,同样影响我的还有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民主与教育》。2011年,我在朋友的推荐下购买了这本书,并认真学习。我画了一个圈,留下了很多评论。但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记得那本书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似乎根本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我再也没有读过这本“伟大的教育书”。


但真正奇妙的是,2019年9月的一个晚上,当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时,里面的每句话突然都说到了我的心坎。


2005年,我参加了一个名为“鲁叔叔”的中文班2011年主持编写出版了《名著文学读本》丛书。从讲座到书籍再到读者团体。我不知道我迈出的每一步背后是什么


本文地址:http://eptisonshop.com/post/791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